菜品:
砂鍋下水
工藝:
砂鍋
口味:
此菜粗料精做,質地軟爛、湯色潤紅、濃厚鮮香,可佐配料,食時不膩。
類別:
肺調養調理 補虛養身調理 滋陰調理 冬季養生調理
主料:
豬肚 150克 豬肺 200克 豬心 150克 豬大腸 200克 豬肝 200克 豬脾 200克
輔料:
大白菜(小白口) 250克 粉絲 100克 蝦米 20克
調料:
鹽18克 醋20克 醬油30克 黃酒25克 味精2克 小蔥5克 姜5克 各適量
製作工藝
1. 豬肚用清水選一遍後,翻過來刮去油和粘性物質,再洗一遍,放入盆內,加醋8克、粗鹽6克,用手反覆揉搓,用水洗淨;2. 洗淨的豬肚放在開水裡煮8 至9分鐘取出,刮出附在豬肚上的一層白膜,加入醋4 克和粗鹽3 克,再揉擦一遍;3. 用清水洗到豬肚外皮不滑而略有些澀手時為止;4. 豬心用刀從中間剖開,不要剖到底,放在清水裡,將內部的積血用手搓掉,再換清水洗一遍即可;5. 豬肺用清水灌入肺葉內,反覆洗三四遍,將積血沖淨,到肺葉呈乳白色時為止;6. 豬腸包括肥腸及腸皮,肥腸要把腸頭切掉,一般要清洗和打磨四次,第一次把腸翻轉用清水洗一遍;第二次把腸翻向外面,去掉腸上的油,又洗一遍;第三次再把腸翻過去;7. 再放在盆內,加醋8克、精鹽6克,把手平放在腸上,在盆內朝著一個方向施轉揉動,洗掉附在腸上的粘性物質,再用清水沖洗;8. 第四次把腸放在開水鍋裡緊一下,待水又燒開時撈出,再加醋4克、精鹽3克搓洗一遍,最後用清水洗到潔白為止;9. 豬肝和豬脾用清水洗一遍即可;10. 將洗好的肚、肺、腸放入鍋內,加入清水,水要浸沒原料10厘米,在旺火上煮開後,撇去浮沫;11. 再改用微火,蓋上鍋蓋繼續煮;12. 然後,將心、肝、脾再下入鍋內,在旺火上燒開後,移到微火上煮;13. 將煮好的豬「下水」切成長3.3 厘米,寬1.7 厘米的長方塊;14. 將切好的白菜頭放在炒鍋裡,再依次放入粉絲、豬「下水」、海米、蔥段、姜絲及醬油、黃酒、精鹽等;15. 然後,倒滿白肉湯,蓋好鍋蓋,在旺火上燒開,再移到微火上煮20分鐘,撒上味精即成。
工藝提示
1. 腸、肚不要放在銅製的器具內洗,因腸、肚用醋搓洗過已有酸性,遇到銅器會變成黑綠色,不美觀。洗後應放入木桶內用水浸泡以防變干;
2. 從開鍋算起,豬肺煮1 小時30 分鐘,豬腸煮2 小時,豬肚煮2 小時30 分鐘,即能煮熟,豬肝和豬脾煮30 分鐘,豬心煮1 小時,可按時分別撈出。
2. 從開鍋算起,豬肺煮1 小時30 分鐘,豬腸煮2 小時,豬肚煮2 小時30 分鐘,即能煮熟,豬肝和豬脾煮30 分鐘,豬心煮1 小時,可按時分別撈出。
歷史文化
1. 在北京,人們習慣把牲畜的心、肝、肺等內臟統稱為「下水」。這些內臟不僅可食用,而且能做出許多風味名菜。「砂鍋下水」就是其中之一。其全部選豬內臟,以砂鍋為炊具,用白煮肉湯煨,佐以各種配料,滋味鮮美誘人。特別在歲寒時節,既可大飽口福,又能驅寒送;
2. 此菜是「砂鍋居」的名餚。「砂鍋居」又名「和順居」,開業於清乾隆六年,地址原本是清代定王府更房,沿街,面向今日的豐盛胡同。現在地址在缸瓦市街。「砂鍋居」開業最初門前有三塊匾:中間的一塊是「和順居」,左邊的一塊是「白肉鋪」,右邊的一塊是「砂鍋居」。人們逐漸地把「和順居」習稱為「砂鍋居」。它的經營方式:不賣晚市,只賣午市。過午歇業,每天只供一隻全豬,賣完,取下招牌不再經營,肉和一切內臟,都煮在一隻直徑133 厘米的大砂鍋內;
3. 用此菜的配料和調料,將豬「下水」換成白肉片,即為「砂鍋白肉」;換成白肉片、肥腸、肚塊(不放醬油、和加些粗鹽)即為「砂鍋三白」。
2. 此菜是「砂鍋居」的名餚。「砂鍋居」又名「和順居」,開業於清乾隆六年,地址原本是清代定王府更房,沿街,面向今日的豐盛胡同。現在地址在缸瓦市街。「砂鍋居」開業最初門前有三塊匾:中間的一塊是「和順居」,左邊的一塊是「白肉鋪」,右邊的一塊是「砂鍋居」。人們逐漸地把「和順居」習稱為「砂鍋居」。它的經營方式:不賣晚市,只賣午市。過午歇業,每天只供一隻全豬,賣完,取下招牌不再經營,肉和一切內臟,都煮在一隻直徑133 厘米的大砂鍋內;
3. 用此菜的配料和調料,將豬「下水」換成白肉片,即為「砂鍋白肉」;換成白肉片、肥腸、肚塊(不放醬油、和加些粗鹽)即為「砂鍋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