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
白汁胖桂
工藝:
清烹
口味:
此菜色白素雅,肉質肥嫩,滷汁明亮,鮮香濃郁。
類別:
湖北菜 補虛養身調理 健脾開胃調理 營養不良調理
主料:
鱖魚 1000克
輔料:
豌豆 50克 玉蘭片 20克 澱粉(蠶豆) 13克
調料:
小蔥60克 黃酒15克 味精3克 辣椒(紅、尖、干)25克 鹽5克 豬油(煉製)70克 姜25克 胡椒粉1克 各適量
製作工藝
1. 桂魚去鱗、鰓,剖腹去內臟,洗淨;2. 洗淨後的桂魚在沸水中略燙,晾涼後在魚的兩面各剞3 刀,撒上精鹽稍醃;3. 蔥去根須,洗淨,50克切成細絲;4. 玉蘭片用水發好,洗淨,切成細絲;5. 干紅辣椒也切成細絲;6. 整魚入盤,加整蔥10克、姜塊,上籠用旺火蒸熟取出;7. 鍋置旺火上,放入豬油燒熱,先將蔥絲下鍋炒成黃色並散發香味後,再加辣椒絲、王蘭片絲、豌豆稍炒,立即下雞湯300毫升、精鹽、黃酒、味精等同煮;8. 待煮沸後,用濕澱粉調稀勾薄芡,並持鍋不停晃動;9. 待芡汁稠濃時,再下熟豬油起鍋澆在魚上面,撒上胡椒粉即成。
工藝提示
1. 桂魚背鰭刺硬有毒,剖腹去內臟時,可先在魚肛門處劃口。用火鉗從魚嘴插入肚內,用力轉動,取出魚鰓和內臟,既安全又能保持魚形完整;
2. 魚身兩面剞的刀紋深度、間距要一致;
3. 魚要蒸至肉酥透味,魚目凸出;
4. 薄芡按其性質分為流芡和米湯芡。這些芡汁澆在菜上,一部分粘在菜餚上,一部分從菜餚向盤中呈流瀉狀態。本菜宜用流芡。
2. 魚身兩面剞的刀紋深度、間距要一致;
3. 魚要蒸至肉酥透味,魚目凸出;
4. 薄芡按其性質分為流芡和米湯芡。這些芡汁澆在菜上,一部分粘在菜餚上,一部分從菜餚向盤中呈流瀉狀態。本菜宜用流芡。
歷史文化
相傳古黃鶴樓修建即將竣工時,樓前突然出現了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四周環視之後,對工匠說:「樓雖壯觀,但臨江的窗子橫架不正,影響整個樓的神韻和奇美,如加以改正就更為美觀。」工匠們說道:「上好了的窗架,如再改動,真是談何容易!」老人道:「我們現在建築黃鶴樓,不但要顯示出它的壯美,還要經得起後入對工藝的評價……」。工匠們賭氣地對老人說:「你改一改給我們看看!」說完都氣呼呼地走開了。老人就在工地上挑揀了一根杉木,先用眼神瞄了瞄窗架位置,再用手指量了一下所佔位置的尺寸,只聽一陣鋸、砍,刨聲過後,那飛揚中的刨花飄入江中。在陽光照耀下,立即變成了五彩繽紛的魚群,仰頭翹尾地追逐嬉戲,似與黃鶴呼應與瓊樓競姿。這時,不知是誰大叫道:「群魚來也,趕快打撈!」工匠們七手八腳,撈起江中的魚奔向黃鶴樓。抬頭一看,一根新的窗架平平正正地嵌在樓的中央,人們不覺詫異起來。於是有人想起了剛才老者的指教,但再尋找那老人時,已不知去向。工匠們議論紛紛,莫不是祖師魯班前來指點和恩賜!於是工匠們將魚烹熟,並點綴五顏六色的配料,對江遙祭。因魚系班師點化,故稱黃魚(即桂魚)。後入據此傳說,為保持刨花的本色,烹製時,採用白汁,不用醬油。
食用方法
中餐|晚餐
食譜相剋
澱粉(蠶豆):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
歷史文化 相傳古黃鶴樓修建即將竣工時,樓前突然出現了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四周環視之後,對工匠說:「樓雖壯觀,但臨江的窗子橫架不正,影響整個樓的神韻和奇美,如加以改正就更為美觀。」工匠們說道:「上好了的窗架,如再改動,真是談何容易!」老人道:「我們現在建築黃鶴樓,不但要顯示出它的壯美,還要經得起後入對工藝的評價……」。工匠們賭氣地對老人說:「你改一改給我們看看!」說完都氣呼呼地走開了。老人就在工地上挑揀了一根杉木,先用眼神瞄了瞄窗架位置,再用手指量了一下所佔位置的尺寸,只聽一陣鋸、砍,刨聲過後,那飛揚中的刨花飄入江中。在陽光照耀下,立即變成了五彩繽紛的魚群,仰頭翹尾地追逐嬉戲,似與黃鶴呼應與瓊樓競姿。這時,不知是誰大叫道:「群魚來也,趕快打撈!」工匠們七手八腳,撈起江中的魚奔向黃鶴樓。抬頭一看,一根新的窗架平平正正地嵌在樓的中央,人們不覺詫異起來。於是有人想起了剛才老者的指教,但再尋找那老人時,已不知去向。工匠們議論紛紛,莫不是祖師魯班前來指點和恩賜!於是工匠們將魚烹熟,並點綴五顏六色的配料,對江遙祭。因魚系班師點化,故稱黃魚(即桂魚)。後入據此傳說,為保持刨花的本色,烹製時,採用白汁,不用醬油。
歷史文化 相傳古黃鶴樓修建即將竣工時,樓前突然出現了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四周環視之後,對工匠說:「樓雖壯觀,但臨江的窗子橫架不正,影響整個樓的神韻和奇美,如加以改正就更為美觀。」工匠們說道:「上好了的窗架,如再改動,真是談何容易!」老人道:「我們現在建築黃鶴樓,不但要顯示出它的壯美,還要經得起後入對工藝的評價……」。工匠們賭氣地對老人說:「你改一改給我們看看!」說完都氣呼呼地走開了。老人就在工地上挑揀了一根杉木,先用眼神瞄了瞄窗架位置,再用手指量了一下所佔位置的尺寸,只聽一陣鋸、砍,刨聲過後,那飛揚中的刨花飄入江中。在陽光照耀下,立即變成了五彩繽紛的魚群,仰頭翹尾地追逐嬉戲,似與黃鶴呼應與瓊樓競姿。這時,不知是誰大叫道:「群魚來也,趕快打撈!」工匠們七手八腳,撈起江中的魚奔向黃鶴樓。抬頭一看,一根新的窗架平平正正地嵌在樓的中央,人們不覺詫異起來。於是有人想起了剛才老者的指教,但再尋找那老人時,已不知去向。工匠們議論紛紛,莫不是祖師魯班前來指點和恩賜!於是工匠們將魚烹熟,並點綴五顏六色的配料,對江遙祭。因魚系班師點化,故稱黃魚(即桂魚)。後入據此傳說,為保持刨花的本色,烹製時,採用白汁,不用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