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制羊肉要求薄如紙,勻如晶,齊如線,美如花,羊肉片要長17至20厘米,寬3至6厘米。
2.火鍋火旺,肉片汆入,涮至發白色即出,蘸調味料進食。
菜品:
涮羊肉(三)
工藝:
涮
口味:
源於蒙古,傳於滿族,盛於京都,隨涮隨吃,香嫩味鮮,原汁原味,富於營養。
類別:
少數民族菜 補陽調理 壯腰健腎調理 肢寒畏冷調理 冬季養生調理
主料:
羊肉(瘦) 2000克
輔料:
調料:
芝麻醬20克 黃酒10克 腐乳汁10克 韭菜花20克 醬油15克 辣椒油15克 蝦油20克 各適量
製作工藝
工藝提示
蠔油是廣東的特殊調料,由新鮮牡蠣經加工提煉而成,富有營養,除在烹調時使用之外,也作為蘸料。
歷史文化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滿族入關後興起。早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內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食用方法
早餐|中餐|晚餐|零食
食譜相剋
羊肉(瘦):羊肉不宜與南瓜、西瓜、魚同食,食則容易使人氣滯壅滿而發病;忌與梅乾菜才同食;吃羊肉不可加醋,否則內熱火攻心;不宜與蕎麥、豆瓣醬同食。
本品反半夏、菖蒲。忌銅器;吃完羊肉後不宜馬上喝茶,也不宜邊吃羊肉邊喝茶。
歷史文化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滿族入關後興起。早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內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本品反半夏、菖蒲。忌銅器;吃完羊肉後不宜馬上喝茶,也不宜邊吃羊肉邊喝茶。
歷史文化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滿族入關後興起。早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內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食譜營養
羊肉(瘦):羊肉肉質細嫩,容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含磷脂多,較豬肉和牛肉的脂肪含量都要少,膽固醇含量少,是冬季防寒溫補的美味之一;羊肉性溫味甘,既可食補,又可食療,為優良的強壯祛疾食品,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補腎壯陽,生肌健力,抵禦風寒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