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切:選內蒙古集寧產的小尾巴綿羊(即閹割過的公羊)的「上腦」、「小三岔」、「大三岔」、「磨襠」、「黃瓜條」等部位的肉,剔除板筋、骨底等,冷藏在-5℃的冷庫內,或用一層冰一層肉壓12小時(冰與肉之間要襯上油布),待肉凍僵後,修去邊緣的碎肉、筋膜、脆骨等,然後橫放在案板上,蓋上白布(右邊邊緣部不要蓋沒),再用刀切成片,每500克切成長20厘米、寬5厘米的薄片80至100片,切好後碼在盤內。
2.調料:將芝麻醬、醬豆腐(先磨碎)、醃韭菜花、醬油、辣椒油、鹵蝦油、醋等分別各盛1小碗。
3.涮食:在火鍋內盛湯燒沸(湯內可酌加海米和口蘑湯,以增加鮮味)。然後將火鍋、羊肉片、調料碗一起上桌,由食用者自涮自食。先用少量肉片開創新局面入湯內抖散,當肉片受熱呈灰白色,即可根據自己的口味愛好夾出肉片蘸上小碗調料,就著芝麻醬餅和糖蒜吃。在肉片涮食完後,可再將白菜頭、細粉絲(或凍豆腐、豆腐、酸菜)等作湯菜食用。
菜品:
東來順涮羊肉
工藝:
涮
口味:
肉片灰白,薄嫩,沒有膻味,多種調料,隨意食用。
類別:
清真菜 補陽調理 壯腰健腎調理 肢寒畏冷調理 冬季養生調理
主料:
羊肉(瘦) 500克
輔料:
白菜 250克 粉絲 250克
調料:
芝麻醬100克 腐乳(紅)10克 韭菜15克 香菜8克 料酒3克 大蔥5克 辣椒油10克 醬油5克 醋20克 蝦油5克 各適量
製作工藝
工藝提示
1.黃裙竹蓀有毒不能食用,長裙竹蓀和短裙竹蓀才是上好品種.2.水發竹蓀一定要漂洗乾淨,最好再蒸一蒸後使用.3.玻璃雞片越薄越好,但要均勻一致,焯汆焯透.
歷史文化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滿族入關後興起。早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內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公元1854年,北京前門外正陽樓開業,是漢民館出售涮羊肉的首創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使這一美味更加馳名。1914年,北京東來順羊肉館重金禮聘正陽樓的切肉師傅,專營涮羊肉。歷經數十年,從羊肉的選擇到切肉的技術,從調味品的配製到火鍋的改良,東來順都進行了研究和改進,因而名噪京城,贏得了「涮肉何處好,東來順最佳」的美譽。
公元1854年,北京前門外正陽樓開業,是漢民館出售涮羊肉的首創者。其切出的肉,「片薄如紙,無一不完整」,使這一美味更加馳名。1914年,北京東來順羊肉館重金禮聘正陽樓的切肉師傅,專營涮羊肉。歷經數十年,從羊肉的選擇到切肉的技術,從調味品的配製到火鍋的改良,東來順都進行了研究和改進,因而名噪京城,贏得了「涮肉何處好,東來順最佳」的美譽。
食用方法
早餐|中餐|晚餐|零食
食譜相剋
羊肉(瘦):羊肉不宜與南瓜、西瓜、魚同食,食則容易使人氣滯壅滿而發病;忌與梅乾菜才同食;吃羊肉不可加醋,否則內熱火攻心;不宜與蕎麥、豆瓣醬同食。
本品反半夏、菖蒲。忌銅器;吃完羊肉後不宜馬上喝茶,也不宜邊吃羊肉邊喝茶。
歷史文化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滿族入關後興起。早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內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
本品反半夏、菖蒲。忌銅器;吃完羊肉後不宜馬上喝茶,也不宜邊吃羊肉邊喝茶。
歷史文化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始於清初,滿族入關後興起。早在18世紀,康熙、乾隆二帝所舉辦的幾次規模宏大的「千叟宴」,內中就有羊肉火鍋。後流傳至市肆,由清真館經營。《舊都百話》云:「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