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品:
東江鍋燒鴨
工藝:
鍋燒
口味:
類別:
私家菜 補虛養身調理 健脾開胃調理 營養不良調理
主料:
鴨 1750克
輔料:
豬肉(肥瘦) 175克 蓮子 60克 澱粉(蠶豆) 3克 糯米 200克 蝦米 15克 香菇(干) 20克
調料:
味精5克 胡椒粉1克 香油5克 鹽5克 豬油(煉製)70克 各適量
製作工藝
1. 糯米用清水浸泡約1.5 小時後,洗淨,濾干;2. 將鴨宰淨後「起全鴨」,洗淨,晾乾;3. 豬肉、蝦米、香菇均切成細粒;4. 將精鹽、胡椒粉、香油、味精、熟豬油兌成芡汁;5. 將豬肉用濕澱粉拌勻後,加入蝦米、香菇、蓮子、糯米、味精和豬油拌成餡料;6. 拌好的餡料填入鴨腔內,並用小繩扎牢刀口,使之恢復原狀;7. 然後將鴨放入沸水鍋裡汆約1 分鐘,使鴨皮膨脹發硬,取出洗淨,解去小繩;8. 用鐵針在鴨身扎數小孔,用白布將鴨裹著並用小繩扎牢,然後放入沸二湯鍋中;9. 再用中火煲約4 小時至軟爛,取出,去繩、布,覆放於盤中;10. 割去鴨尾臊,撬開鴨背,加入味汁於鴨腔內,拌勻,然後仰扣在大湯窩內;11. 食時,與沸上湯一併上桌。
工藝提示
用鐵針在鴨身上扎數小孔,煲時放氣,可避免鴨皮爆裂。
歷史文化
「東江鍋燒鴨」是客家地方名菜,它與廣州的「嶺南鍋燒鴨」迥然不同,獨具特色。此菜將糯米等料填進去骨鴨腔內,放入沸湯中煲熟。其最佳處在於,用布將鴨包密裹牢,不使其在加熱過程中發漲破裂,從而迫逼糯米等餡料軟爛,香氣四溢。
食用方法
中餐|晚餐
食譜相剋
鴨:鴨肉忌與兔肉、楊梅、核桃、鱉、木耳、胡桃、大蒜、蕎麥同食。
豬肉(肥瘦):豬肉不宜與烏梅、甘草、鯽魚、蝦、鴿肉、田螺、杏仁、驢肉、羊肝、香菜、甲魚、菱角、蕎麥、鵪鶉肉、牛肉同食。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
澱粉(蠶豆):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
糯米:糯米不宜於雞肉同食。
蝦米:1. 吃蝦嚴禁同時服用大量維生素c,否則,可生成三價砷,能致死;
2. 不宜與豬肉同食,損精;
3. 忌與狗肉、雞肉、獐肉、鹿肉、南瓜同食;
4. 忌糖;果汁與蝦相剋,同食會腹瀉。
歷史文化 「東江鍋燒鴨」是客家地方名菜,它與廣州的「嶺南鍋燒鴨」迥然不同,獨具特色。此菜將糯米等料填進去骨鴨腔內,放入沸湯中煲熟。其最佳處在於,用布將鴨包密裹牢,不使其在加熱過程中發漲破裂,從而迫逼糯米等餡料軟爛,香氣四溢。
豬肉(肥瘦):豬肉不宜與烏梅、甘草、鯽魚、蝦、鴿肉、田螺、杏仁、驢肉、羊肝、香菜、甲魚、菱角、蕎麥、鵪鶉肉、牛肉同食。食用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
澱粉(蠶豆):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
糯米:糯米不宜於雞肉同食。
蝦米:1. 吃蝦嚴禁同時服用大量維生素c,否則,可生成三價砷,能致死;
2. 不宜與豬肉同食,損精;
3. 忌與狗肉、雞肉、獐肉、鹿肉、南瓜同食;
4. 忌糖;果汁與蝦相剋,同食會腹瀉。
歷史文化 「東江鍋燒鴨」是客家地方名菜,它與廣州的「嶺南鍋燒鴨」迥然不同,獨具特色。此菜將糯米等料填進去骨鴨腔內,放入沸湯中煲熟。其最佳處在於,用布將鴨包密裹牢,不使其在加熱過程中發漲破裂,從而迫逼糯米等餡料軟爛,香氣四溢。
食譜營養
鴨:鴨肉中的脂肪酸熔點低,易於消化。所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其他肉類多,能有效抵抗腳氣病,神經炎和多種炎症,還能抗衰老。鴨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煙酸,它是構成人體內兩種重要輔酶的成分之一,對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患者有保護作用。鴨肉性寒涼,性寒,味甘,鹹,主大補虛勞。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咳自驚,消螺螄積。一般人都適合食用,尤其體熱、上火、虛弱、食少、便秘、水腫、心臟病、癌症患者和放療、化療後的病人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