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餅食風各地飲食
在台灣和閩南,人們習稱「春卷」為「薄餅」,薄餅其實並不薄,它用麵粉烙成圓狀面皮,像一剪裁的圓紙。卷食時,加上事先做熟、切細、碾碎的甜鹹餡料,稱得上是一種獨特的快餐食品。
民間有此傳說:明代時,福建同安有個狀元蔡復一(?~1625年),天資聰穎,滿腹經綸。他16歲中進士,19歲中狀元,名聲傳遍全國。但其貌不揚加上眇目、歪嘴、跛足。可是「萬歲爺」愛才慕能,任他為七省經略和十三省巡按。朝廷中有人見他走紅,不免眼紅,有意把他身體搞垮,便設下陷阱,在皇帝面前推舉蔡復一,給他加大「工作量」。蔡復一總督雲貴湖廣軍務期間,經常廢寢忘食,通宵達旦批閱公文,難得有歇手吃飯的時間。他的妻子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她為丈夫的健康動了腦子,終想出一妙法:把麵粉攪成糊狀,在熱鍋上輕輕一抹,烙成一張張薄薄的面皮,然後把平時夫君喜歡吃的各種菜切細,調好料炒成菜燴,再用薄面皮把飯菜包捲成圓筒狀。每當夫君繁忙時,她把丈夫攣了的一邊手,用繩子懸掛於脖子,用捲好的「薄餅」供食。這一來,蔡大人一手批文,一手進食,十分方便,並不因事務冗忙而影響進餐。從此,蔡夫人做「薄餅」的故事被傳為美談。人們欣賞、倣傚這種吃法,並流傳至今,因春卷皮「薄能映字」,因而得名「薄餅」。另有一說是:閩南古代,有個書生為應試趕考,整天深居書齋,廢寢忘食地攻讀。其妻怕飯菜涼餿傷了夫君腸胃,就想出個妙法,將米麥磨成粉制皮,加上夫君平日喜愛吃的肉菜餡料,捲好置於書案,便於夫君隨時取食。這個書生邊閱書邊進食,自此日日飽餐,就連趕考途中也帶上這種便攜食品。後來,他金榜題名當了官,常對結髮妻子言道:「多虧你一片好心,這真是薄餅不薄啊!」對於薄餅,台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記敘其獨特之處:「最重要的佐料是海苔,使春餅別具風味……」這裡說的海苔乃是閩台沿海盛產的滸苔、虎棲等食用海藻,是名副其實的綠色保健食品。
- 上一篇:捕霧取水各地飲食 下一篇:繽紛的法式甜點各地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