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客家黃酒各地飲食
在客家人的飲食中,飲酒是很普遍的習俗,客家人年長的會飲,年小的也會飲,有的客家地區在盛夏時還以酒代茶,普遍飲用。至於節慶佳日、喜慶壽誕上、酒是缺不了少來助興。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歡擺筵席宴賓客,稱之為「做酒」,如子女畢業要「做畢業酒」,婚娶要「做暖轎酒」,「做完婚酒」,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酒」,滿月要「做滿月酒」,週歲要「做週歲酒」,老人壽辰要「做生日酒」,工匠拜師學徒要「做拜師酒」、「做出師灑」,諸此種種,顯示了酒在客家人心目中佔有極高的地位。不過客家人所說的酒,特指的是用糯米特製的黃酒,這種黃酒,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會釀製,釀製一般由家裡的女主人承擔。釀製黃酒水平的高低,還是衡量一個客家婦女能幹與否的標準呢。
客家人的黃酒除了自飲待客外,也是親友間來往時的禮品,特別是在婚禮中黃酒是女方回贈男方的重要禮品之一,女方將黃酒和其它禮禮品裝在一起,用扁擔挑送,俗稱「送酒擔」,而且所送的酒一般是由女方親自釀製而成的。另外客家人家裡如生了小孩,婆家必備公雞一隻,黃酒一壺,另鞭炮一掛,送往女方娘家報喜,俗稱「報姜酒」。
黃酒的製作
前面說過,客家居域幾乎所有家庭都會釀製黃酒,同時各酒店也都釀製黃酒。這裡仍以地處閩粵贛邊的武平為例,給大家介紹客家黃酒的製作方法。
1949年前,武平酒店釀酒,每次都用糯米4~6天。先將糯米放入大水缸中浸透,淘淨,然後撈起濾干,倒入大飯甑裡蒸熟成飯。復將飯甑移到大陶缽上,淋半桶清涼水,促飯降溫,然後將甑中之飯盛入酒缸,俟溫度降至20度左右時,則均勻地拌入酒餅(一種發酵的酵母,系用米糠、中藥細辛等製成),旋即反覆攪拌,接著把飯扒平,從飯的中央挖一小井,蓋好缸蓋,移放到放有稻草的竹簍裡,,以利於保溫發酵。夏天氣溫高,24小時後,啟開缸蓋,小井中即湧出香氣四溢的酒液,謂之酒娘。繼用杓子翻動酒娘糟,再蓋上缸蓋,但不宜蓋得過緊,須留一氣孔出氣,否則酒易變酸。4-5天後,注入醴泉水約300斤,浸泡酒娘槽;又4~5天後,把酒糟倒入酒簍裡,壓搾出酒液來。然後,把酒液裝入酒罈,密封壇口,送入溫室用蒸
- 上一篇:話說客家擂茶各地飲食 下一篇:華人餐館,躋身美國名流各地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