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客家擂茶各地飲食
擂茶溯源
茶是中國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國茶壇堪稱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的是中國。即遠在原始社會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時期,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
據記載我國的飲茶的方式似乎叢開始就與粥擂茶有關,即把茶葉碾成末,摻在米中煮成粥,稱為米茶,或叫茗粥。三國魏張揖的《廣雅》已有關於米茶的記載,時人已習於用蔥、姜、桔皮等作飧料。1973年長沙馬王堆一、三號墓中曾出土堵塞茶葉以及用茶葉做成的苦羹,有專家認為這種苦羹就是用茶與米做成的茗粥。如此說來,秦漢以前人們飲食茗羹已成普通的習俗。到了唐代,茶葉的製作技術已避孕藥了很大的改進,人們的飲茶方面軍式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米茶漸趨滅跡,但茶葉中摻蔥、姜、桔皮等的習俗仍存在。
有人認為,擂茶是客家人的特產,似乎除了客家,其他地方就沒有製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人了。看了前面的介紹便可知道這種認識有失偏頗。其實,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以前,中原地區即已有製作擂茶和食擂茶的習俗了,並且曾經風靡過全國的許多地方。不過,隨著歲月的推移,元末明初以後,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區卻逐漸消逝,只有客家人、部分畬族人及我國西南的個別少數民族繼承下來並不斷地創新和光大。據有關資料記載,贛南、閩西、粵東、湘南、川北及台灣、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仍保留著食擂茶的習俗,有的地方甚至還非常風行,民間有「無擂茶不成客」的諺語,頗能說明問題。
擂茶的原料和製作方法,因地因時因人而有所不同,大體可分為二種,一為米茶,二為香料條。
米茶就是古人所稱的「茗粥」。製法是將茶葉、生米、生薑等用水浸泡,然後放在內壁佈滿輻射狀溝紋並形成細牙的陶制的擂缽裡,用2~4尺長、杯口粗的油茶木或山楂木等可食雜木做成的擂槌,反覆碾磨成糊狀,復拌入韭菜、蕃薯絲等,倒人鍋中煮成稀粥。食用時,再撒上適量的油炸碎花生米、芝麻及另行炒熟的菇、筍、肉絲等佐料。
香料茶也叫庵菜或鹽茶,現在人們所說的擂茶主要就是指這種茶
- 上一篇:話說啤酒之國捷克斯洛伐克各地飲食 下一篇:話說客家黃酒各地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