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飲食各地飲食
回族是我國信仰伊斯蘭教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有860.30萬人(1990年)。能用漢語漢文。分佈在全國絕大多數縣市,主要與漢族雜居。寧夏、甘肅、青海、新疆、雲南、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省、區人數較多,並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從全範圍看,其居住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
回族是以伊斯蘭教為紐帶,經過數百年時間的融合而於元末明初形成的少數民族之一。早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伊斯蘭教就正式傳入我國。唐宋兩代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使節、旅行家、宗教職業者等先後來華。他們沿著古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從陸路和海道進入我國西北地區和沿海城市,在長安、開封、廣州、泉州、揚州、杭州等城市定居。史書稱他們為「蕃客」或「土生蕃客」。他們所居之處都建有清真寺,以寺為中心而居稱為蕃坊。基本保持了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傳統。他們是回回民族的先民。13世紀初葉蒙古西征期間,一批批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人,先後被蒙古征服者簽發或遷徙到中國來,主要以駐軍屯牧的形式或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宗教職業者、旅行家的身份散佈全國各地,被稱為「回回」,是元代色目人中的一種。他們與唐宋時期來華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後裔,由於共同的信仰,有一樣的風俗習慣,又都遠在異國他鄉,經歷著共同的命運,逐漸形成共同的心理狀態與民族意識。同時,由於通婚和其他原因,中國的維吾爾人、蒙古人和漢人等,也有一部分人融合進來,經過長期的共同生產、共同勞動生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約在元末明初形成了回回民族。在回族形成的過程中,伊斯蘭教起了重要的凝聚和融合作用。回族是勤勞勇敢、富於智慧的民族。居住在農村的以經農業為主,兼營商業和小手工業;城市回民以經營小生意居多,兼營飲食、珠寶玉器、皮毛業等,以善於經營和經營公道著稱。歷史上回族人民為祖國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經濟、政治、文化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回族飲食最具中國清真飲食的特色,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清真飲食的代表。如果說以維吾爾族為代表的新疆穆斯林民族飲食較完全地保留了西域清真飲食傳統,那麼,回族飲食則是在保持傳統清真飲食的基礎上,較多地、有選擇地融入了中華飲食文明,從而使回族飲食(也可以說是中國清真飲食)以顯著的「宗教性」、「兼容性」、「豐富性」為其個性特色,屹立於中華飲食之林,顯示著勃勃生機,煥發著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