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巴黎各地飲食
巴黎,素有浪漫的文化之都美稱。不論是塞納河畔秀麗的景色,還是西岱島上古樸的民風,無不散發著濃厚的藝術氣息。挺拔的埃菲爾鐵塔,壯觀的凱旋門,神秘的盧浮宮,宏偉的巴黎聖母院……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與這些景觀同樣馳名世界的,就是法國的傳統美食。它不僅以色、香、味、形俱佳而得到廣泛讚譽,更重要的是,由此產生的獨特飲食文化,已成為法蘭西文明發展歷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於工作的關係,曾有幸出席了一次法國朋友的宴請,令人難以忘懷。
巴黎人晚餐時間,大多都在20點左右,有的甚至更晚。這跟我國的生活習慣有差差異,最初不定期真點兒"飢餓難耐"之感。但出於禮貌,還是堅持了下來。到了餐館,立刻被溫馨而典雅的氣氛所包圍。豪華的裝飾、柔和的燈光、低垂的絨簾點綴在牆上的裝飾畫,都給人以賓至如歸的感覺。不難看出,這裡的一切都是經過專家精心設計的。據說,連桌椅的擺放也很有講究,不光是方便就餐者進出自由,還要迎合不同顧客的消費心理,空間也要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服務上面更是精益求精。這裡不僅要求服務生能夠為第一次光顧的客人提供滿意的服務,而且還要記住老客戶的姓名及其喜好的餐桌位置。每當這些人來此就餐,他們都主動迎上前去招呼,使人倍感親切。餐後的小費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在哪裡用餐,飯後按總金額的百分之三至五付小費,已成為慣例。
服務員大多為年輕的男士,也有年歲稍大但因工作出色而被長期留用的。他們普遍的特點就是動作麻利但不莽撞,態度親切但不獻媚,語調平緩但不拖拉。顯然是經過很嚴格的訓練後,才能正式"上崗"。
在較正式的法國餐館吃飯,餐具、酒具的配備使用都是一絲不苟的。吃什麼樣的菜用什麼樣的刀叉,是很有講究的,所以每人面前都擺了兩三套。酒杯也是一樣。因為在這裡吃食與飲品搭配是一門"藝術"。習慣上,餐前要喝一杯開胃酒;用餐過程中,如果吃肉要配干紅葡萄酒,吃魚蝦一類的海味,要喝乾自葡萄酒,餐後有些人還喜歡喝一點白蘭地一類的烈性酒。每種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看著高矮胖瘦好幾個酒杯放在跟前,還真讓不勝酒力的人"肝兒顫",不過好在這裡不講究"感情深,一口悶"。席間大家邊吃邊聊,酒只是起到助興和調節氣氛的作用,雖頻頻舉杯,卻都淺飲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