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御膳各地飲食
在封建王朝,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威。這「萬歲爺」吃些什麼?遠的不說,近代的滿清王朝統治近三百年間,他們在高高的紫禁宮內吃什麼?是什麼人間奇珍佳餚維持他們的「龍顏玉體」?是什麼仙丹奇果綿衍他們的年華壽命?是什麼高級營養支撐他們日以繼夜的淫威作樂?這些問題和疑問的解答當時人們(除了宮內外)是不可能知曉的。直至今天,這些問題對很多人而言仍然帶著迷離的色彩。
今天,20世紀80年代的中外遊客,每天以幾萬人次,擁進這座紫禁宮內。然而,「御膳房」沒有了,慈禧的餐桌沒有了,上百史侍候皇上用膳的御廚、太監們沒有了。遊人們仍然不知「皇帝吃些什麼」。也許未來的紫禁宮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會以生動的形式,或布出模型、展出臘人和塑料仿真膳食來形象地展示昔日皇帝的飲食原貌,但是,從現實出發,我們只好以文字資料幫助網友解答一些迷幻。
首先請看皇帝溥儀,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皇帝吃飯,另有一套太語,是絕對不准別人說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廚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飯時間——並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的向守在養心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御膳房裡。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裡,由套上白袖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餚兩桌,冬天另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食具是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的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托以盛有熱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同樣的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守,叫做「嘗膳」。在這些嘗過的東西擺好之後,我入座之前,一個小太監叫了一聲「打碗蓋」!其餘四個小太監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裡拿走。於是我就開始了「用膳」了。
所謂食前方丈都是些什麼東西呢?隆裕太后每餐的菜餚有百樣左右,要用六張膳桌陳放。這是她從慈禧那裡繼承下來的排場,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種上下。我現在找到了一份「宣統四年二月糙卷單」(即民國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單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