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飯局裡的潛規則(2)
幾乎可以說只要需要求人,便都可以飯局開場。單位的飯局,同事之間,是為了互相照顧工作,上級請下級,為了維持穩定,鼓舞士氣,收買人心。下級請上級,為了升職、漲工資、部門調動,甚至單純為了說錯某句話而道歉。名目繁多,數不勝數。
現在,被稱為象牙塔的學校,亦有社交飯局的滲入。考試不及格、被記遲到曠課次數過多、夜不歸宿被捉等等,只要犯了事就得拜託和老師關係比較好的同學把老師請過來,擺上一桌,請客了事。
也有想競爭團委幹部之類的同學請客拉選票,或是男人追女生的「相親飯局」,有些漂亮女生是每個星期都專門等著有人來請客打牙祭的,吃完就抬屁股走人,甚至連請客的人什麼模樣事後都不記得。
社交飯局以男性為多,女性更喜歡快餐和小吃,「所以,懂美食的人中男性更多」。「政府間的飯局其實並不多,更多的是下級請上級,或者政府官員吃別人。企業間拉關係的飯局很多,也吃的奢侈,富豪擺出的高檔飯局,基本都是公關性質的。一般的公司也都將招待費作為普遍的正常開支。」袁岳說。
商務部網站提供的數字顯示,2005全年餐飲業零售額實現8806億元,同比增長16.8%,高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4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將達到13.9%。
中國烹飪協會副秘書長邊疆解釋說,8806億的營業額,這數字是1978年的108倍。連續15年都實現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餐飲業增長率一直位居國民經濟各個行業之首。這說明居民收入水平在增長,社會的服務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更多的人喜歡在外吃飯而不是在家。
中國烹飪協會提供的數字還顯示,在陝西、四川、廣東等地,餐飲業已經成為該地的支柱型產業。全國目前有各類餐廳400多萬家,從業人員多達2000萬人。
邊疆認為,改革開放初期,飯局多是商務飯局,如今則以大眾消費為主體,多數是家庭及朋友聚會,這說明人們的消費觀念也起了很大變化。
飯局潛規則
沈宏非告訴《瞭望東方週刊》記者:「中國的飯局名目很多,有商務的聯誼的死人的生孩子的,每個飯局都有其功能,並且各地之間差異很大。」
初來北京工作的記者陳磊說,廣州上海北京的飯局各有特色。上海的請客吃飯,朋友聚會公司聯誼的較多,不像北京,凡是在大館子吃飯的,都是有背後交易的。從習慣上說,北京還是一個人情社會,而在廣州,因為比較崇尚個人努力,辦事的飯局就較少。
遼源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劉助則豪爽地回答:「在俺們東北,上來先喝酒,飯局好不好那要看酒好不好,喝多了喝醉了那才是最佳境界。而且都是白酒。」
組織一個飯局,必定先要想好要邀請的人選,被邀請者也都很關心你還邀請了誰,估算自己在邀請者心中的位置。其中有沒有和自己有過節的,有沒有和自己很投緣的,以決定去或不去。而這些事情,幾乎都是在一瞬間就考慮完的。
「飯局在中國人的交往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中國的公、私觀念不像西方人那樣清楚。西方人如果在辦事過程中相互欣賞,也會約吃飯,但對於他們吃飯只是辦事的成果。而在中國,吃飯卻是辦事的工具。」袁岳分析說。
與此同時,袁岳也注意到,將飯局作為商品時,因為處於較低階層的請客者因購買力的局限,往往會採用低成本社交,所以,他們的社交飯局檔次也較低。處於較高層次的被請者因為經常參加各類飯局,因而更加關心飯局的特色,而非檔次。
飯局作為一種工具,必然有一些一般工具所具有的共性及使用規則,並且不同的飯局規則也是不盡相同的。
比如老同學之間的聚會,一般男人是不能帶著現任女朋友去赴會的,同行業之間的飯局上是不能談論自己單位或詢問別人單位的內部機密的,企業之間談判的飯局上是不能帶著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去赴宴的……
南京真知味飯店的老闆沈加林笑著說,「決定飯局的檔次不是請客者的階層,而是所要托付之事的輕重。越重要的事情,飯局檔次也就越高。而非功利性的朋友聚餐,反而會選擇小館子,更加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