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飲食禮儀與禁忌(2)
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酒歌,在西藏各地都能聽到。酒歌歌詞簡樸卻飽含深情, 表現了人們對歡聚的祈盼與珍視,並表達了人們對無病無災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深深 祝福。
藏族的飲食禁忌中反遇在忌食某些類別的食物和對鍋灶火塘的禁忌上。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絕不吃馬、驢、騾、狗 肉,有的人連雞肉、豬肉和雞蛋也不食用。魚、蝦、蛇、鱔以及海鮮類食品,除部 分城鎮居民(大多為青年)少量食用外,廣大農區和特區的群眾一般不食。兔子肉 部分地方可食,但孕婦不得食用,據說違禁食用生下的孩子會成豁嘴。即使是吃牛 羊肉,也不能吃當天宰殺的鮮肉,必須要過一天才食。當天宰殺的肉稱為「寧夏」 (意為「日肉」nyin--sha),人們認為牲畜雖已宰殺,但其靈魂尚存,必須過一 天後靈魂才會離開軀體。對鳥類、山雞藏族從不捕食,尤其如「拉恰貢姆」(lha- bya-gong-mo)這樣的雪山雞藏族人視之為神鳥,忌諱捕獵。
在肉食禁忌中,忌食魚肉的情況較為複雜,忌食與否與地域密切相關。在藏 東地區,人們幾乎不食魚,也不能觸摸蛇、蛙等動物,認為魚、蛙這些水生動物是 龍神的寵物,若傷害或觸摸會染上疾病。人們一般認為藏族不食魚是受佛教不殺生 觀念的影響所致,而藏東地區不食魚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昌都卡若遺 址靠近瀾滄江,至今魚產豐富,卻未在遺址中發現釣鉤、魚標、網墜等漁獵工具, 也未發現魚骨。這一現象是耐人尋味的。因此,考古專家們推測,卡若居民們(即 藏東藏族的遠古先民們)當時就有以魚作為「禁忌食物」(Taboo Food)的習慣, 不食魚的觀念和習俗在佛教傳入後進一步得到強化,以致藏東居民至今普遍不食魚。
然後,雅魯藏布江流域同藏東三江流域的情況卻大為不同。雅魯藏布江最大支 流拉薩河流域的曲貢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民們從事漁獵生產的網墜,還有魚骨。 雅魯藏布江的又一支流尼洋河流域與雅魯藏布江交匯處的居木遺址、雲星遺址、紅 光和加拉馬等遺址和採集點均發現了捕魚的網墜,如居木遺址採集到網墜3件。網 墜「皆用扁平礫石加工而成。分兩式,一式將扁平礫石側打成兩缺口;另一式將扁 平礫石四周打成四個缺口。」這一現象說明,西藏腹心地區雅魯藏布江流域廣闊范 圍內的藏族先民曾從事漁獵生產活動,普遍存在食魚習俗。
藏族食魚、蛙的習俗是因地而異、因時而異的。諸多藏文革籍記載了吐蕃王 統史上的一段有趣的史實。據史載,第29代贊仲寧德如娶塔布之地(塔布系一古地 名,今山南桑日以東加查和林芝朗縣一帶)女子秦薩魯傑為王妃,生一肓子名麥龍 袞巴扎。王妃初來時容貌妖好,後來日漸憔悴蒼老。贊普問其故王妃說她吃不到家 鄉的一種病退食物故而變醜變老。贊普讓其速雲備辦此食物。王妃乃命心腹婢回故 鄉,油炸了許多青蛙帶回王宮,藏於內庫,取而食之, 不久又容光煥發,美貌如 前。贊普心想這種食物竟有如此之殊勝功效,也想取食, 趁王妃不在時入府庫查 看,發現這些食物原來是酥油炸青蛙,足足裝了幾袋 。贊普犯了忌諱,患了麻風 病。最後贊普和王妃夫妻二人活著進入墳墓,葬於象達地方。有詩云:「仲寧王陵 在象達,名為圓形活葬墓。」王和妃入墓前,叮囑王子要供奉好「寧布桑瓦」的神 異寶貝,請名醫開啟肓眼以掌國政。王子遵其囑,延請名醫治癒眼疾,睜眼時正看 見對面虎山上羱羊在奔走,遂取名「達日寧斯」,(意為「虎山見羱羊」)。達日 寧斯(又譯作「達日年塞」、「達日寧塞」等)便是大名鼎鼎的第30代贊普,即松 贊干布的祖父。
從這一記載看,當時藏雪不同地方的風俗差異是大的,塔布一帶居民仍以魚 蛙為食,山南瓊結、澤當一帶對魚有了忌諱(至少在吐蕃王室中是如此)。不過, 直到近代和現代,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域的日喀則、拉薩、山南等地一直有以打魚為 生的漁夫和漁村存在,當地居民在一定的季節也食魚。今天,衛藏地區的城鎮居民 分人吃魚,而廣大農區和牧區,尤其是藏東地區人們幾乎不吃魚、蝦類食品。
在飲食禁忌中,藏族人對吃大蒜有較多的禁忌。大蒜作為調味品平時人們亦 食用,但如果要去轉經拜佛朝拜神聖之地則絕對不可食蒜,忌諱食蒜後的臭氣玷污 和熏髒了聖潔之地。有人說吃蒜的當天不能去佛堂廟宇,有人說需3天後才能去, 還有的認為「吃大蒜之後,七天內不宜參拜廟宇、寺院和其它聖潔的地方。因為為 了清除大蒜的惡臭是需要時間的。」一些信仰虔誠的群眾幾乎不食蒜。
藏族對火灶有神聖的敬畏之情,認為火塘中有灶神。需小心伺候,絕不能褻瀆 得罪灶神,否則會帶來災難。嚴禁跨越火灶,忌諱往火灶裡吐痰、在灶中燒骨頭、 皮毛等物。火塘要保持乾淨,不能將不潔的東西放在火灶旁,坐在灶邊時,不得把 腳擱到灶上,清掃垃圾不能將垃圾投入火灶內燒,也忌諱直接在火上烤肉。行人外 出時,需祈禱灶神以求護佑。在野外用三塊灶石搭建的火灶,離開時也需清理乾淨, 每塊灶石上置放少許茶葉或食物,以示對灶神的祭奉。忌諱在灶石旁大小便、放屁, 否則會激怒灶神導致違禁者生殖器上長瘡甚至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