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教你找回丟失的營養
除了玉米面,煮粥別放鹼
煮飯、煮粥、煮豆、炒菜,都不宜放鹼,因為鹼容易加速維生素C及維生素B族的破壞。維生素B1、B2本來就怕熱,加了鹼後更怕熱,溫度稍高更容易被破壞。
營養師建議因為玉米中所含有的結合型煙酸不易被人體吸收,所以在做玉米粥、蒸窩頭、貼玉米餅時,應在玉米面中加點鹼,這樣製作出的玉米麵食品不但色、香、味俱佳,而且結合型煙酸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切菜少使刀,盡量用手撕
蔬菜宜先洗後切,否則會使水溶性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受到損失。切菜時能用手撕的就用手撕,盡量少用刀,因為鐵會加速維生素C的氧化。
營養師建議:炒菜時要急火快炒,盡量少加水。燉菜時適當加點醋,既可調味,又可保護維生素C少受損失。做肉菜時適當加一點澱粉,既可減少營養素的流失,又可改善口感。
煲湯時間長,營養全走光
廣東人將湯的製作過程稱之為煲,認為煲的時間越長越好,一煲就是大半天,稱之為「靚湯」。實際上,這是不科學的。維生素C、B、氨基酸等營養成分最怕熱,在80℃以上就會損失掉。長時間煲湯會將這些營養成分破壞。
營養師建議煲湯平均加熱1~1.5小時為宜,煲魚湯時間宜更短些。如果湯裡要放蔬菜,須等湯煲好以後隨放隨吃,以減少維生素損失。
攪餡朝一邊,不能來回拌
包餃子時,很多人會把餃子餡中的水分擠出,這樣做會導致營養成分大量流失。攪拌肉餡時也是上下左右來回地攪。
營養師建議攪拌肉餡時不要來回攪,否則會破壞蛋白質,應一邊少量加水一邊把肉餡向一個方向攪,這樣口感會更好,營養也不易流失。
淘米遍數多,營養流失大
中國人對待米的態度,從古代到現在都只有一個「淘」字。所謂淘,就是洗了又洗的意思。然而米淘兩遍,B族維生素就開始流失了。超過兩遍,則各種營養成分都開始流失。
營養師建議淘米次數不要過多,一般用清水淘洗兩遍即可,不要使勁揉搓。先將米浸泡兩小時,然後再煮飯為好。不但煮飯時間可節省,米中的維生素B5損失也較少。